思思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至高使命 > 第101章 三重境界

第101章 三重境界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在华夏,甚至很多中医院的中医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中医看待,尤其是在开药的时候,往往是以西药为主,中医为辅,你们说,这种状态下,我们中医能够复兴吗?身为一个中医人,我们应该做什么?

我们应该复兴中医当成我们中医人的中国梦

然而,如何复兴中医?就靠你们这些为了升职加薪而苦心钻营的人行吗?

《素问?天元纪大论》言道:“神用无方谓之圣”。

达到此等境界的人,在辨证论治时,能敏锐地捕捉病证的要害而直指病机,突破“因名识病,因病识证”,压缩思维程序而察脉证之真。

从标志性的症状体征就能“但见一证便是”,突破四诊合参,从病证的关键点上执简驭繁,以“不辨”为辨。”

说道这里,李可可突然看向谷国进,问道:“小谷子,你说说看,如今我们在座的各位医生,大多数人处于哪种境界上?”

谷国进满脸苦笑着说道:“老师,即便是我们在场的很多专家,如果真的按照这三种境界来分析的话,很多人能够达到第一种境界中的中高阶段就已经很不错了。”

甚至有人还听李可可老先生十分伤心的感叹:“如今中医界人才凋敝,西化严重,前景堪忧啊,如果再没有扛鼎之人出现,中医危矣”

不过谁都没有想到,在多年之后,在今天这么一个十分紧张的状况之下,李可可老先生竟然要收徒了。而且还是一个公务员徒弟,根本不是中医系统的。

很多人不明白。

“李老,我有一点想不明白,为什么我们白云省中医系统内部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您不选,却偏偏选择一个系统外面的人呢?而且还是一个根本没有可能在我们中医界大显身手的人?就算他的医术再好,也不可能为我们中医界做出任何贡献的。”一名已经入选了参赛名额的人问道。

李可可老先生淡淡一笑,没有回答,而是反问道:“你可知道中医辨证论治有三重境界?”

“那你认为你达到了哪个阶段?”

“我顶多也就是第二种境界的初级阶段而已。”谷国进苦笑着说道。

李可可老先生点点头:“嗯,还算你有自知之明,因为就算是我也顶多达到第二种境界的高级阶段而已,距离第三种境界要差得远,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能够突破第二种境界达到第三种境界,即便是我死也可以瞑目了。”

说道此处,李可可冷冷的扫视全场说道:“你们知道吗?如今的中医界,由于遭受多年中医无用论的困扰和打击,由于西医简单而模式化的培训机制的冲击,再加上一名中医出师所需要的时间较长,再加上市场经济因素的冲击,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已经越来越站在华夏医学界的边缘了。

但是各位啊,你们不要忘了,中医,可是我们华夏传承了数千年的国学精髓啊,是中医和中医药的存在,确保了我们华夏人民几千年的生命传承,中医之伟大远远超过了现在我们的真实影响力。

那个人回答道:“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认识,还请李老指教。”

李可可点点头:“在我看来,第一重境界“法式检押”,即“按图索骥”或称“对号入座”,就是把病人的病情和临床规范相比较,对号入座,看与孰相应就从其证的范式名证、立法处方,如病人有脉浮、头项强痛、恶寒等与《伤寒论》首条太阳病相一致,就可判为太阳病,以辛温解表法治之,麻黄汤主之,还如白虎证(四大症)、承气证、柴胡证等等,这些都是很明显的。

《灵枢?逆顺肥瘦》对这种辨证模式进行了概括说:“圣人之知道者,上合于天,下合于地,中合于事,必有明法,以起度数,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。这里所说的“法式”即是规范法度,“检押”即是“核对标准”。

至于说第二重境界,可以概括为“圆机活法,医者意也”,乃是对常规模式的突破。徐灵胎在《伤寒论类方?自序》中说:“方之治病有定,而病之方之治病有定,而病之变迁无定,知其一定之治,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”。

第三境界是“非法为法,创辟开新”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